(本故事纯属杜撰,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)
镜子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,可谓随处可见,在没有出现玻璃之前,人们使用纯红铜加锡或者铅、锌等,通过严格配比,进行冶炼溶化,再灌入范模后制作而成,所以也叫铜镜。
生产铜镜要进行许多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,在初步铸造完成后,要将背面图案部分进行精修,正面要打磨平整,直到光可鉴人,最后还要涂抹锡汞的混合金属,再用棉布蘸上食用油进行磨光处理,才能成为一面合格的镜子。
海哥也有一面铜镜,是那年爷爷过世时留给他的纪念物,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,换过很多居所,每次搬家,一些很值钱的家具物什儿,都毫不怜惜地丢弃掉了,唯独这面小镜子,虽未将之视为珍宝,却始终也没有舍得丢弃。
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更是将这个比“袁大头”略大的铜镜,用红绳子系在固定裤腰带的裤袢上,每次换衣服都要及时地把它再系到新裤子上,以致到最后就成了习惯。
海哥姓原,全名叫原泽海。
原姓很少见,据历史记载,原姓起源于姬姓,是周文王第十六个儿子原叔的后代。在庞大的汉族族群里,原姓可谓是沧海一粟,原氏族人散居于太行山、王屋山、黄河南岸少部分地区,以及汾河、漳河流域,其他地方偶尔遇到一个两个的,一问,保准也是从以上地区迁徙而来。
据海哥的爷爷原信礼说,海哥出生的那一年,家里面一个很久不打开的樟木箱子,突然从缝隙里向外放光。打开从一堆旧衣服里找了很久,也没有找到什么值钱的宝贝,只从一个蚕丝做成的小包袱里,找到一面生锈的小铜镜。
海哥的爷爷认为,海哥出生时家里生出异象,海哥一定不是平凡之辈,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,一定会光宗耀祖,一定会使老原家兴旺发达,代代繁荣。所以起名字的时候拿着字典翻了好几天,又和村里会计原德堃研究了近半年才确定了海哥的名字--原泽海。
另外,海哥爷爷还认为这面镜子一定和海哥有缘,所以,临终前一定要等海哥从山区工作的学校回来后,亲手将这面铜镜交到海哥手里,并千叮咛万嘱咐,要海哥保证一定要好好保管并随身携带,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。
海哥一生结过两次婚,第一任妻子刘晓霞比海哥小两岁,也是师范中专学校毕业,和海哥在一所学校教书。日久生情,在一起工作一学期后,两人利用寒假匆匆结了婚。
幸福甜蜜的婚后生活又过了一学期,一纸调令,刘晓霞调到了县城里的一所小学工作。又一个假期中,两人到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,具体什么原因,两人谁也没有说起。
一年后,刘晓霞和县农机站的一个工人结了婚,海哥用所有积蓄买了一辆当时比较流行的嘉陵80摩托车作为贺礼送给了刘晓霞。
第二天刘晓霞丈夫郝春明又原样给送了回来,说“太贵重了,可不敢让你破费咧”,一脸划清界限的表情丝毫不加掩饰。
海哥的第二任妻子也姓刘,全名刘志娟,当时是一名民办教师,在和刘晓霞离婚两年后,通过同事介绍认识。当年年底两人结了婚,婚后为海哥生了一个大胖小子,取名原永椿。
儿子原永椿上初中的那一年,刘志娟民办教师转正,为了儿子能在好的学校学习,想让海哥想办法把她留在县城工作。为这事,海哥一生唯一一次走了个后门,刘志娟最终留在了县城。
海哥从此每周骑着嘉陵80摩托,往返于县城和乡村的不同学校,十二年中,先后换了三辆不同的摩托车,等原永椿在一家汽车制造厂工作一年后,凑钱给海哥买了一辆两箱汽车,海哥从此鸟枪换炮,视若珍宝。
海哥这个称谓,开始是海哥的学生们私下对他的称呼,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,无论男女老幼,见到他时都要先叫一声海哥,这个称谓一直伴随了他一辈子。
2021年3月28日,周三,明天是海哥的六十周岁生日,也是海哥正式退休的日子。海哥和往常一样到学校给学生上课,快下课的时候,海哥在黑板上写下给学生布置的作业,转过身来,突然感到头有些晕,想坐在椅子上缓缓,眼前一黑,慢慢地倒在了地上,昏迷中被120接到医院。
第二天,在外地照看孙子的刘志娟,领着儿子儿媳妇和小孙子,一起赶到医院。迷迷糊糊中,海哥断断续续地对他们说了两句话。
第一句话:“把那面铜镜给我带上”。
第二句话:“你们要好好的,下辈子我一定要把自己也活得好好的”。
海哥看着家人在痛苦中把自己送到殡仪馆,看着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为自己整理仪容,看着家人在哀痛和不舍中,自己被推向了烧尸炉,看着工作人员向他的尸体喷了火油,打着火点燃,看着那面铜镜也被烧得通红,很快就要开始融化。
他有些不舍了,冲到火里想把铜镜抢出来。
在他的手和铜镜碰到一起的瞬间,他感到铜镜化作一团金色的光雾,和自己融合到一起,然后带着自己缓缓地向上升起。
他看到亲人们渐渐离他越来越远,缓缓闭上眼睛,意识越来越模糊……
喜欢铜镜世界请大家收藏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