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小说网

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
第1章 东城条件

时间回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。江南的某个县级小城,康城。此城虽小,历史却可以追溯到2千年以前。也算是有历史渊源的一座县城了。自古就有人外出做买卖,买各种手工制品。

康城东北方向有一条通往隔壁县的主道,这是省道。康城境内的这段省道,有如一条强有力的粗绳,串连起了康城的各个东部北部乡镇。

对于这条省道,我的记忆里是父母亲,兄长和我,一家四口踩着2辆自行车沿着省道到过本地的名胜景区爬山游览。

东城村就在康城的东面,属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。一个并没有规则形状的村落。

这个自然村人口2000左右,姓林的村民占据多数。从村子北头走到南头,需要40分钟,东头走到西头需要30分钟。村子分了20个小队。我妈,林小萍,就是村里3队的,在村子的南面。而我爸在村子的北面,是10队的。

在康城当地,东城村算是规模较大的,无论是按照地域面积还是按照人口数量。听长辈们说,东城村有一定的名气,不过不是好的名声,是说穷的名声。这个村子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,没有名山大川这样的自然资源可以依靠,也没有出了什么名人,更不是什么黄金的地理要害位置。总之,既没有背景又没有特色的平凡村。人口多,地却少,仅有的地居然还有不少是难以留住水源的且不富饶的低山,丘陵。

东城村的东面,隔着山地和一小片良田,就是省道。省道在此开了口子。方便村民进出,也是有一条乡道与省道打了个十字交叉。那山上多栽着松树。偶尔也见桔树,梨树,桃树。那片桃林是10队的某户人家承包下来,发动家里全部的劳动力,勤勤恳恳,日晒雨淋开垦并辛勤管理的成果。山地里当然还有不少杂木。还有勤劳的村民,但凡见到可以开垦的荒地,必是见缝插针般地辟出来,种上各种农作物。

村子的西头,与康城县城还有5公里远。县城慢慢在外扩,但是真的很慢。他们之间还隔着几个村子。阁村,黄城村,塘村。我的大姑就嫁在阁村。县城的外扩,还没有做五金小零件粗加工的阁村发展来得快呢。

村子西北面是一条小溪,名叫苏溪。苏溪与东城村之间就是本村最大片的良田。苏溪,只是流经这一段的名字,最终,汇入钱塘江。靠近东城村的这面水较浅。溪水欢畅奔流,短促轻快。附近劳作的村民,天热时候多半会在里面洗澡。也游泳,也戏水。但是溪水另一面,靠近隔壁村落的却水深。所以大人通常会吩咐孩子注意安全:“不要游到对面深的地方去。”虽然可能性不大,毕竟溪面还是很宽的,即便不是雨季。遇上江南的雨季,那时水面升高,河面渐宽,水流奔腾,声势不小。小溪流经的地方自然有沙子。靠近溪流的地,通常会种植成片的桑树。

村子西南面,有一所小学,就是东城村小学,幼儿园也在此处。我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是在这里度过的。虽然校舍很破旧,可是等我念到4年级的时候,校舍扩大并翻新了。那时候觉得崭新的二层校舍,简直是附近最气派的建筑了。

村子的东南面,有一座砖窑厂。最醒目的标志,莫过于那座高高耸立的大烟囱。时不时往外冒着烟。村子西南面有本乡的初中。乡里各个村的适龄年纪的少年们到此处上初中。我就是在那里上的初中。无论风雨,步行或者骑车上学,放学。路上都是同学结队,三五一伙,四五一群地说说笑笑。不知不觉就到了,那时候觉得时间飞快。

东城村的自然条件大抵就是这些了。仅靠这些,可以解决温饱,但不能满足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。聪明的人们,会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,进行开发和延展,才可以取得更大的收益。但这是我们后来的总结,当时只知道,要想办法多找一些赚钱的机会。

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,请勿转载!

喜欢画线人生请大家收藏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